11 非暴力抗爭路線面臨挑戰

新東補選對九月立法會選舉以至香港政治版圖會如何改變提供了重要參考。雖然今次投票率較2012年低,但也及得上2012年約85%,而實際投票的人只是少了約三萬人,故有關資料還是極具參考作用。

若用回建制派與泛民這「楚漢相爭」的傳統思維去分析數據,兩陣對比與2012年分別不大。把周浩鼎和方國珊的得票率加起來,建制派得票佔約43%,而把楊岳橋、梁天琦和黃成智的得票率加起來,非建制派佔約57%,與2012年差不多是一樣。從得票率相差沒有大變,我們可推算首投族沒有太大左右選舉的結果,也即是說雙方的票源是大體維持不變,並沒有太多新的票源出現。這是以下分析的假設。

今次結果對泛民有非常重要啟示。非建制派得票率雖仍維持在約57%,但非建制派已分為三個板塊,以黃成智為代表的中間力量、以楊岳橋為代表的泛民(包括了温和泛民及激進泛民)、及以梁天琦為代表的本土派。非建制派的57% 被這三個板塊瓜分了。中間力量得票率是4%,本身並不足以把選票轉為實質政治力量,卻足以影響泛民能發展到多大的政治實力。本土派的得票率是15%,那即是說本土派已足以自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在九月的選舉在各區肯定都可贏得一席。泛民的得票率被其他兩個板塊分去了近20%,只能保住37% 的得票率。即使本土派的得票在九月的選舉會有部份回歸泛民,但泛民的得票率必會大幅減少,最多也只會是近40%。但也有可能部分本是支持本土派的,因考慮大局不想建制派漁人得利,而最終還是支持了楊岳橋,那泛民在九月的得票率就可能會更差了。

這次選舉也可能反映了一種新的選舉現象,就是選民不再主要依據政黨或候選人的質素來作選擇的基礎,而是依據政治路線。以幾位候選人看,即使是勝出的楊岳橋及建制派力推的周浩鼎,在選前全港性的知名度也未至於很高。更特別的是取得六萬多票的梁天琦,在選前更是名不經傳,但最後得票比做了多年地區工作的方國珊及曾出任立法會議員的黃成智還要多很多,那顯示選民不是選人或黨而是選政治路線。因此,即使梁天琦不再參選,打著本土路線的候選人在各區都有可能爭取到相當數量的選票。

香港的政治版圖發展至今,肯定已由「楚漢相爭」之局變為「三國鼎立」之局。這對泛民有甚麼啟示呢?

一、由於泛民作為非建制派內的一個版塊,即使是把温和泛民及激進泛民都加起來,得票因被中間力量所削,及被本土派所分,必會大幅收縮。這意味著若泛民的各個政黨,仍如上屆般在出選名單上不作協調,繼續各自為政,就會以相同甚至更多的參選名單去攤分更少的選票,那各名單得票必會減少,令泛民能否保著現有的議席出現極大疑問。

二、由於選民的取態已是基於政治路線而非政黨或候選人,那麼泛民必須更清晰地把他們的政治路線向選民宣明。泛民包括了温和泛民,自佔中及雨傘之後,肯定已走上了抗爭的路線。與中間路線不同,泛民不認為對話及談判足以令香港民主發展有進展,而必須透過抗爭向當權者施壓,逼出一個對等的談判來。與本土派不同,泛民堅持以非暴力的抗爭方法去爭取民主改革,不贊成以暴力或無底線的抗爭方法去爭取更徹底的改變。要保著基本盤,甚或從中間路線手上爭取回那4% 的支持者,泛民必須清楚鋪陳非暴力抗爭路線作為其指導的政治路線。

三、泛民內的各個政黨必須建立起更緊密的政治聯盟,才能使非暴力抗爭成為一條政治路線去吸引支持者。泛民更須與公民社會內支持非暴力抗爭路線的政治團體及力量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繫,把他們納入此政治聯盟之內,那才有望力保陣地不失。這不單適用於九月的選舉,更可以成為非暴力抗爭力量在未來進一步整合的基礎。泛民或非暴力抗爭路線已沒有任何本錢各自為政的了,不合作只會令個別泛民政黨以至整條路線不斷收縮,但透過合作,不單有望穩住陣地,更有望爭取得到新的支持者。

四、本土派因已自成一「國」,故他們不可能再歸入泛民之內。泛民必須面對這政治現實,重新思考與本土派的關係,而雙方是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的空間。雖然本土派從泛民手上分了不少選票去,但若本土派能以此為基礎,去開發泛民較難開拓的年青人這新票源,就能令非建制派整體的得票率有提升,擴大反建制的力量,亦可同時符合泛民及本土派的短期利益。非暴力抗爭路線與勇武路線不需統一在一起,但只要能作良性競爭並策略地合作,那是有可能打開一片新天地的!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3月01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