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雷動計劃檢討之五:制定和執行策略投票
作者:公民數據 - Angus
引言
在本系列的前數篇文章,我們已大致說明策略投票及協商文化對整體選舉結果的重要性。由本文開始,我們會向公眾講解雷動如何從民調資料及群眾商討中制訂「雷動聲吶建議名單」(下稱「建議名單」),而這亦是出現最多爭議的部份。
民調分析
在九月三日,雷動計劃的數據分析團隊根據手上一切可以使用的資訊,經過統計處理後總結出最後一個的選前預測。所使用的數據包括:
由港大民調製作後公開的民調選舉原始數據,
雷動聲吶多月來收集的民調數據,
由公民數據的近百位義工在選舉前一直進行的街頭民意調查。
協商和表決
表決會否於投票日執行「建議名單」。
如果該區的建議是數位候選人平均分票的話,則討論並利用群組內的投票系統,以達到平均分票。
如果該區的建議是從數位候選人名單中選擇若干名單來支持,則討論並表決支持哪張名單。
雷動計劃效果分析:超級區議會
以下雷動計劃放到策略選民群組,交付表決的分析建議。
策略投票選情分析:超區(五席)
建制與非建制得票比:四成多對五成多。
建制選票較集中於李慧琼,當選機會極高。
建制配票能力很高,若建制能把選票較平均地分回給王國興與周浩鼎,建制的最後名單的支持度不可能太低。
安全線:14%;贏硬線:18%;入圍線:6%。
非建制在超區爭取三席。
非建制選票較集中於涂謹申,支持度已超越「選情穩定區」,當選機會是相當高。即使他的一部分支持者轉投其他非建制名單,應也能當選。
陳琬琛、何啟明和關永業已宣布停止一切選舉工程,他們的支持者可轉投其他較有機會的非建制名單。
梁耀忠及鄺俊宇都未達安全線,在「選情告急區」內,是邊緣名單,但都有機會當選。
建議:
涂謹申的支持者中的策略選民可考慮轉投其他非建制名單。
陳琬琛、何啟明和關永業的支持者應轉去支持其他非建制名單。
策略選民平均把選票分給梁耀忠及鄺俊宇。
根據當時民調數據,超區的建制與非建制得票比約43% : 57% 。若建制打算攻取三席而平均分票,每張名單得票率約為14%。故非建制派的安全線訂為14%,同樣是在五席中爭取三席。策略選民群組在討論過程中,對這個分析建議沒有太大的爭議和反彈,分別有48%和52%的策略選民,宣稱將會在投票日投給梁耀忠和鄺俊宇。這可能因為兩位候選人在非建制陣營中都不是有甚大爭議的人物,故平均分票應可實踐。加上在超區有幾位非建制的候選人退選,按推算,涂的得票率將會回落但仍在安全線之上,而梁和鄺的得票將會回升至超過安全線,三人一同入局。
超區建議風險評估:涂謹申得票回落程度的估算
至於涂謹申得票回落程度的估算,我們需要知道候選人的支持者中,大概有多少比例是策略選民,有多少比例是「第一選擇選民」 (First choice voters)。根據港大民調於六月二十日至七月八日所做的2016年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前民意調查(下稱港大選前民調),涂謹申的支持者中約有25.1%為策略選民。這數字比全港策略選民比例(22%)稍高,可以理解為非建制選民比建制派選民更傾向成為策略選民,故仍屬合理。而我們觀察到在港大民調於九月二日公佈的「2016年立法會選舉民意調查最後階段整合分析」中,我們亦看到選民人口中的策略選民數字穩定甚至稍微下降(報告指出超區選民中策略選民佔18%,比「選前民調」的22%低)。即使以較保守的數字去考慮,假設全港所有策略選民都接受雷動建議的話,涂謹申票數最多下跌大約25%,即是由9月2日民調支持度的24%回落至18%(抽樣誤差1.6%),涂謹申仍然屬於穩勝範圍。
執行:實際結果及檢討
涂謹申由穩勝變僅勝的因由
有關超區的選舉結果,可以說是出人意表,但尚幸有驚無險,能保住了非建制派的三席議席。在超區選舉中的最後兩日,發生了兩件影響力大但沒有先例可供預測的事:
有三名非建制派候選人(陳琬琛、何啟明和關永業)先後宣布棄選。立法會選舉並沒有退選機制,故他們的名字依然會留在選票上,而此前並沒有研究可供分析候選人棄選後對選民的影響。
民主黨涂謹申和鄺俊宇召開記者會,請求選民按選區策略投票給他們兩人。
雷動計劃在推算建議名單時,已經把這兩件事的可能影響考慮在內,並認為涂的支持度在即使較進取的估算之下,仍屬安全範圍。可是事實證明上述事件對選民心理影響巨大,為數極多的非建制的選民的取態其實改變了,有更多人願意成為策略選民,放棄其首選投票對象。這情況清楚反映在涂謹申的選票流失;他由9月2日預測的24%,最終得票下跌至12.8%,跌幅近半,推算出的策略選民比例由最原先估計的最進取上限25%,飊升至近47%,變成近半非建制選民在超區投票中進行了策略投票。這樣的效果,導致到涂謹申得票率挨近最低當選門檻,險些落敗於建制派王國興。
邊緣名單票數有增長但不均
而且,雖然策略選民的人數大增,令邊緣名單得票增加不少,但發揮的效果並不平均。在民主黨召開記者會推動配票,和眾多候選人棄選的氛圍下,策略選民似乎皆認為鄺俊宇是最需要選票支持的名單,結果他的最後得票反而過多。雖然雷動計劃已經清楚地建議策略選民「平均分票」予鄺俊宇和梁耀忠,可是在雷動計劃以外,通過各種方式收到「建議名單」的策略選民(就是所謂的「漣漪效應」),明顯沒有完全跟隨建議:梁耀忠由最後民調的11.9%只升至15.9%,但鄺俊宇卻由10.8%大升至25.7%。換句話說,由2號至四號之間改變主意的選民中,有接近八成選擇了鄺,兩成選擇了梁,而非建議的平均分配。
雖然雷動聲吶用家經過商討後都能夠明白並運用建議的內容(用家投票結果:「會投鄺俊宇」:52%,「會投梁耀忠」:48%),可是今次參與影響了超區選舉結果的策略選民,很多都不是雷動聲吶用家。他們有些有可能採納了雷動建議,但也有可能只採納了符合他們想法的那部分(如覺得必須支持鄺俊宇)而不是採取策略上最有效的方法,結果導致分配不均。
那麼「漣漪效應」下的策略選民,是作了怎樣的決策呢?這明顯需要更多的研究分析才可定論,但考慮到選前一天民主黨有進行嚴肅的配票呼籲,我們可以從「民主黨 vs 非民主黨」分成兩個板塊,約略地理解民主黨動員效果。
從民調前後的三位非建制候選人的支持度作並政黨做歸類:
我們發現民主黨的兩個候選人的支持度總和整體增加了3.7%,這和梁耀忠的增幅(4%)相近;可是,涂謹申和鄺俊宇的得票率,和9月2日的民調支持度則近乎對調(參上表)。
所以,雷動計劃和民主黨的配票呼籲出現了強烈的疊加效應,大量本來是支持民主黨涂謹申的選民響應了民主黨的配票呼籲轉投同是民主黨的鄺俊宇,並蓋過了雷動計劃的平均分配建議;而同梁耀忠的支持度增幅主要來自棄選事件和投票率增加(或是民調誤差,低估了得票率),雷動計劃的平均分配建議,對他的助益並不大。
(刊於立場新聞2016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