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香港民主運動再上路
在經歷過2014年的「雨傘運動」後,2016立法會選舉為香港民主運動作了一次最重要檢視。選舉誰勝誰負,當然有候選人個人的因素,但從當選者的背景與特質及之後產生的組合,對香港民主運動在下一階段應如何走下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啟示。
有幾個明顯的現像可看到。一、非建制派碎片化令支持民主的力量出了太多候選名單,導致選票嚴重攤薄,也令選情陷入極大危機,最後在地區直選能取得十九席,那已是最好的結局。
二、支持民主的選民極度渴求改變,對民主運動的目標、爭取手法、組織模式及直接代表他們站在前台(議會)的人,都希望有改變。這也導致了以下其他現象出現。
三、本土組織興起,肯定已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他們必然支持自決,但較傾向於港獨立場,抗爭手法也會更激進,甚至會接受暴力的手段。也因為這原因,本土組織與民主運動持其他觀點的力量,較難協調。或可說,本土力量或已與民主運動割席,再難與民主運動中的其他力量在爭取香港民主上合作。
四、公民社會組織興起,也成為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他們著重與社區的關係,代表人物如朱凱廸、劉小麗、羅冠聰取得亮麗的成績,看到選民冀望能有一些真誠為他們發聲的人,為他們走在最前線。但他們會較專注一些個別議題,亦因而會保持較強的獨立性,不會全面政黨化,組織也不能非常龐大。怎樣在民主運動中與其他力量結連起來,為運動產生更大的政治能量,但又不失自主,是他們要面對的挑戰。
五、一些擁有強大地區網絡及投入大量地區工作的政黨失卻了議席,被邊緣化了。他們當然不會消失,但能否在地區的基礎上重整,再回到全港性的平台,就要看他們未來的工作。
六、泛民政黨中,民主黨及公民黨能保持實力,維持民主運動中大黨的地位,但得票減少,顯明他們的支持雖有穩定基礎,但必須順應整體大形勢的變化,才不致在未來也被邊緣化。另外,他們雖較其他力量為大,並不能主導整個陣營,而必須與其他力量尤其是新興的公民社會組織好好協調,才能產生足夠的協同效應。
七、所有其他現有政黨包括工黨、街工、社民連、人民力量都只能取得一席,力量相對減弱或未能進一步擴展,但在整個陣營中各自仍是一股不可或缺的骨幹力量。
八、公民的民主自決意識已明顯孕育誔生,尤其是反映在參與策略投票的選民,數目可能遠超之前估計。不少公民在選舉中,不只是考慮候選人的個人質素、往績、政治聯繫和政治理念,還會看他們所投下的一票對民主運動的整體效果有多大。議會議席寸土必爭,成了他們非常重要的考慮。當他們看到非建制派碎片化,政治組織未能自己做好協調,就只能主動地連繫起來,冀望可扭轉劣勢。或許這種公民聯繫是鬆散及不固定,因而不可預知性很大,導引非常困難,但公民的自發參與,由2014年的電子公投,到今屆選舉的策略投票,都証明是有力左右大局的。當前問題只是怎樣才能更好導引公民的力量,設定更長遠的目標,配合政治組織在前線的工作,令香港民主運動可產生更大的力量,好去面對未來必然是更嚴峻的挑戰。
今屆立法會選舉已曲終人散,大家現在必須用時間坐下來,好好地一起去思考及商討,香港民主運動經歷過「雨傘」洗禮後出現的各種現象,要怎樣做才能鞏固現有資源,調整運動的目標,糾正過去的缺失,重建新的組織模式把政黨,公民社會及公民有機地結連起來,及開發新的抗爭方法以增加當權者的管治成本,從而為香港的民主自決,開拓更廣闊的前路。
香港民主運動的路途仍是漫漫,但慶幸見到越來越多同路人,那走起來至少不會感到孤單。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