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怎樣判斷候選人的勝算?

要策略投票成功,就要判別各候選名單的勝算。香港立法會地區直選採用的選舉制度是比例代表制及最大餘額法,結合香港獨特的政治情況,要推算各候選名單的勝算並不是那麼直接簡單。

以新東為例,這選區有九個議席,按比例代表制的理論,一張名單至少要取得總選票的11.1%(100%除以議席數目)才可當選。但在2012年選舉,這選區所有勝出名單所得選票都達不到這百分比,都是依靠最大餘額計算,是得票最多的頭九位的名單。當選的最後一張名單,得票只有6.2%。九張勝出的名單得票平均是8.2%。估計今年的選舉,各參政團體都會採用相同策略,不用達到理論上的選票百分比,而是以最大餘額取得議席。從 [表] 可看到2012年選舉各地區直選選區及超區的最後一張得勝名單得票百分比及平均的當選百分比。

計算勝算是為了推算非建制派在今屆各選舉名單的勝算,而相關的因素是建制派的名單會得到多少票。假設今屆建制派得票的百分比相對於非建制派維持在2012的比率,也假設建制派因要從非建制派手中搶議席,故在各區會都派出按選票比例應得議席的數目加一席(N+1),按此可計算出每一張非建制派名單在今屆最佳的平均得票百分比。

要推算勝算還要看選區的議席數目,因今屆港島會減一席,但九西會增一席,故今屆要在這兩個選區勝出,所需選票的百分比必與上屆不同。還有一個因素是各選區最後出選的候選名單的數目,因越多候選名單,無論是建制派還是非建制派,也無論這些名單的實力有多大、能吸的選票有多少,選票就必會被攤得越薄。因今屆非建制派出現了碎片化現象,在各區的出選名單很大可能都會比上屆多。

整合了上述所有資料,就能推算出非建制派今屆在各區及超區選舉,得票要起碼達到多少個百分比,才有把握取勝。這也就是非建制派的「安全線」。當然在設定「安全線」時,要保守一些(即訂得高一些),還是進取一些(即訂得低一些),還涉及政治判斷及其他策略考慮。若能掌握「安全線」,非建制派的參選團體及支持它們的策略選民就有了一個重要參考,去判定如何發揮選票的最大效力了。

這「安全線」不單對選舉日當天的策略投票有相當重要的參考意義,甚至在提名期開始前,已可能有一定作用。舉個例子,如果某選區的「安全線」是設在15%,在提名期開始前,有客觀及可信的民調已顯示一張有意參選的名單的支持度還不及15% 的一半甚至更低,這張名單如執意參選,面對的困難必是非常大。

首先,透過選舉工程去把支持度推上去,若只是數個百分比之差,那是有機會,也值得做。但如果差距是如此大,短短的幾個星期在競爭是如此激烈的選舉,要把支持度推過「安全線」差不多是不可能。另外,部份選民因也知道這參選名單是「強行參選」的,尤其是如今那麼複雜的政治局面,可能會對這名單產生反感。即使最後原先的支持者沒有改變立場,但要贏得更多支持者的機會就不會太大了,最終也難以勝出。選舉所需經費是龐大的,若候選人繼續參選只是為了「練兵」、建立「品牌」或推銷理念,那他們當然可以這樣做,但也會是事倍功半。

另外一種情況,若是幾張票源相近的參選名單都不能達到「安全線」,甚至差距很大,但加起來卻能達到,那麼這幾張有意參選的名單能否考慮合作呢?那起碼可以共同爭得一席,而不會全都敗選,不單浪費了選民的選票及支持,且浪費了大量選舉資源,亦給了建制派漁人得利的機會。選民看在眼裏,更可能對涉及的政黨及候選人多了負面想法。

當然就算有了「安全線」,要在選舉日當天以策略投票來令非建制派候選名單多取得一些議席,還需要非常細密的安排,才能合法地引導策略選民令他們相互配合去確保更多非建制派名單達到「安全線」、有效地掌握選票在選舉日當天的最後走勢、及引導雷霆救兵相互配合去拯救最後仍處邊沿的候選名單。

(刊於信報2016年06月18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