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游離票

在選舉當天,處處告急,「兵慌馬亂」,根本原因是有不少選民在選舉日當天還未決定要投票給哪位候選人。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統計,游離票是指被訪者雖然表示肯定或多數會投票,但沒有表示如何投票者。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到了選舉前數天,各選區的游離票比率還是在20%至30%之間,在新東選區更錄得近35%。

今年選舉會更激烈,故按常理,游離票有可能比以前更多。因未能掌握這些未決定的選民的意向,各方在選舉日當天必是憂心忡忡,怕這些票走到對手那裏去。故要掌握選情,就要分析游離票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大概百分比有多少,以訂下適合的策略。

游離票可分為幾類。第一類是陣營間的游離票。一直以來,香港選舉大體可說是兩個陣營之間的競爭,就是建制派(過去也有說是保皇黨)與泛民主派(在「雨傘運動」後應叫做非建制派)之爭。但在兩個陣營之間,還存在一些中間選民。過去他們在選舉中只能在兩個陣營之間作選擇,但因他們未必那麼容易做到決定,故往往是要等到投票那刻才作最終決定。

從過去的經驗,陣營間的游離票最後游向非建制派的是會多於游向建制派。但非建制派內的不同政團,並不會平均地攤分這類遊離票的,因這些選民既屬中間,即使是投向非建制派,取向應較大可能是那些較接近建制的政團,即温和泛民如民主黨或公民黨。

但今年選舉,因有一些政黨會標榜他們是走中間路線,其支持度雖未必足以讓它們的候選人贏得議席,但因起碼有了選擇,故陣營間的游離票或會減少,或這類選民最後做決定時,也未必一定投票給建制派或非建制派的候選人。

第二類是陣營內的游離票。在2012年的選舉,當時泛民的支持者大體可分成四個版塊:1. 民主黨、2. 公民黨、3. 人力及社民連、4. 工黨、街工、民協、新民主同盟。在今年選舉,非建制派更可能加入兩個新的版塊:5. 香港眾志及傘後、6. 本土派。由於在陣營內有很多選擇,故他們要到了最後一刻才能決定投票給誰。

不過他們也不是從整個陣營內所有政團候選人中㨂一個,而只會從鄰近版塊的候選人中㨂選。從票源看各版塊的分布,民主黨版塊與公民黨版塊及工黨、街工、民協、新民主同盟版塊鄰近。香港眾志及傘後版塊與人民力量、社民連版塊、公民黨版塊、及本土派版塊鄰近(圖)。這也是說,一個最終投票給民主黨的陣營內遊離票,可能只是從民主黨候選人、公民黨候選人及工黨、街工、民協或新民主同盟的候選人中選一個。

第三類是策略票。這類選民除了按政治觀點去選擇支持的候選人外,還會考慮那候選人的勝選。若他們最想支持的候選人勝選偏低,他們會投票給同是支持但勝算較高的候選人。因判斷勝算要等候最後的資料如民調結果或選舉當天的傳聞,故他們會在最後一刻才做決定。

第四類是無主見票。這類選民並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多是按親友的建議投票。因他們本身投票的意慾不高,也不會刻意去記著要投票給哪人,故會在最後一刻收到親友的指示才決定把票投給誰。按常理推算,這類選民在建制陣營應較多。

還有一種隱性的遊離票,就是他們可能已有了決定,但在投票前一刻改變主意。他們會這樣做,應也是像第三類遊離票一樣,是基於策略考慮。

這五類遊離票各佔游離票總數中多少,不容易準確預測。不過從過去的研究所得的資料及因應今年的情況,還是可以作出一些合理推算的。之後如我們能掌握更多今年的資料,推算應可以更準確。

按我的推算,因著建制派和非建制派選民的特性,非建制派佔遊離票的比例應較高。如假設遊離票今年在各區平均是30%-35%,那麼當中20%-25%應最終會走向非建制派。六個非建制派的版塊間,也不會平均攤分這些遊離票,因此每個版塊在各選區的候選名單最多可能分到3%-8%的遊離票。在新東及新西,這個百分比的遊離票足以完全扭轉一張候選名單的命運。但在九東、九西和港島,若在選舉日前其支持度只有數個百分比,由於要取得議席起碼要有12-14%選票,即使用最樂觀的方法計算,名單能盡取可得的遊離票,勝算也不會高。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6月21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