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學加拿大由下而上踢走保皇黨

在2015年10 月19 日,加拿大選民在國會大選中作出了重要決定,結朿了保守黨近十年的執政。加拿大國會選舉是採單議席單票制,在2011年大選,保守黨雖只取得39.6%選票,卻能取得53.9%議席(308中的166席 ),成為國會大多數黨執政。在2015年的大選,保守黨雖只損失約7.7%選票(約235,000 票),但議席數目卻大幅減少至29.3% (338中的99席),喪失了執政權。

為甚麼會出現那麼戲劇性的選舉結果呢?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一群加拿大選民發動了一個「一起投票運動」(Vote Together Campaign),在多個保守黨於上一次選舉中只佔少許優勢的邊緣選區,聯合起來做策略性投票,承諾不一定投票給自己最想支持的候選人,而是把票投給最有機會勝過保守黨候選人的另一名候選人,不論他屬哪一個反對黨派。

保守黨在2011年的大選能以少於一半選票但可以奪得執政權,是因為不同反對黨派的候選人在不少選區相互競爭,漁人得利。支持「一起投票運動」的選民,為了達成踢走保守黨的共同目標,暫時放下自己對不同政黨的支持,以策略性的聯合投票行動,成功在多個選區阻止保守黨的候選人當選,帶來了變天的選舉結果。

「一起投票運動」的工作包括幾方面:

一、在一些邊緣選區,組成義工團隊向選民解釋策略性投票的理念及此計劃的目標,招聚一定數量的選民承諾會聯合地策略性投票。

二、義工團隊在各選區透過民調及與選民直接的接觸去緊密掌握選情,並細心分析哪一位反對黨派的候選人最有機會勝過保守黨的候選人。

三、建立網站向選民提供各選區選情的最新資訊,並讓市民能一站式知道可如何配合此計劃去達成目標。

四、在選舉最後階段,義工團隊按所得數據建議應把票投給哪位候選人,再由所有已承諾聯合投票的選民共同決定是否接受此建議,把該候選人正式推薦給所有人。若資訊不足或太混亂,義工團隊或已承諾聯合投票的選民可決定不推推薦任何候選人。

五、若決定了要推薦的候選人,運用所有方法包括了家訪、電話、信件、社交網絡、網站、街頭派單張、即時通訊等,讓選區內更多選民知道推薦的人選,促使大家按推薦投票。當然決定如何投票還是選民自己。

近九成承諾聯合地策略性投票的選民,最終都有依從推薦而投票。在「一起投票運動」集中工作的二十九個邊緣選區,他們所推薦的候選人在二十五個選區都能成功打敗保守黨的候選人,也結朿了保守黨十年執政,完成計劃目標。

香港現在與當時加拿大情況很相近,就是我們也要踢走建制派,以帶來政制改革的契機。雖然香港是採用比例代表制,但精神是一樣,就是透過由下而上的過程,在五個地區直選的選區分別組成義工團隊,各招聚約一萬名承諾會聯合地策略性投票的選民。他們承諾不把票投給他們最想支持的參選名單,而是在有需要時,把票投給非建制派中某張支持非暴力抗爭路線的參選名單,目的是要減低建制派的參選名單當選的機會,讓那非建制派的參選名單能把當選的資格搶過來。

在香港的比例代表制下,各選區的邊緣參選名單,就是那些僅夠票當選和僅不夠票當選的參選名單,得票相差是少至不夠一千票,而最多也不超過一萬票(見下表)。若能在各選區招聚得到幾千到一萬名選民承諾做有部署的策略性投票,在足夠及準確的資訊下,完全有可能扭轉各區的選舉結果。

之前我提出的「雷動計劃」是由上而下,由政黨協調參選名單數目及分配參選名額,一切取決於政黨是否願意放下短期的利益考慮,願意以信任和合作去突破「囚徒的困境」。但這不排除公民社會和選民在同一時間可參考加拿大的「一起投票運動」,自行組織由下而上的程序,用我們自己的方法去達成同樣的目標。兩者不會相互排斥,由上而下的「雷動」也不是由下而上的「雷動」的先決條件。「雷動計劃」加入了此由下以上的部份,不少策略及技術問題都可處理得到,令阻力減少,增加成功的機會。

有人說不想「含淚投票」,此計劃不用所有支持非建制派的選民都參與策略性投票,但只要有一定數量的選民承諾會聯合地策略性投票,他們不是「含淚投票」,而是「一起快樂和智慧地投票」,令2016 年9 月4日成為香港的另一「奇蹟日」!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3月08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