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確定參選名單數目的考慮點

「雷動計劃」要能成功,第一步是要泛民政黨與其他非建制派的政治力量願意在各區協調出適量的參選名單,以集中選票及減少浪費票,再配合智慧型配票的方法把選票平均地分配到各參選名單,就有把握從建制派手上搶到議席,而大家就不用相爭了。但要做到這一步,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如何決定各區參選名單數目的上限?二、如何分配各區參選名單的名額?

要決定各區參選名單的數目,要考慮多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非建制派在這選區可能得到的選票總數及與建制派選票的對比。2012的選舉結果會是重要參考,但我們也要推算在「雨傘運動」後,非建制派在今次選舉得票會多了還是少了的可能性及幅度。我們也要推算若能成功發動一次全港性的選舉工程,能為非建制派增加多少選票。

舉一個例子,非建制派在2012港島區的選舉的得票率是54.9%,建制派是 45.1%。在今年的選舉,若能把雙方之比改為56% 對44%,那非建制派就是多爭取1% 選票,這是否可能呢?這涉及選舉工程和政治判斷。當然,票越多,每張名單所能分到的票也越多, 從建制派手上搶到議席的機會也越大。

第二個因素是按比例應得的議席數目是多少。同以2012港島區的選舉為例,因今年議席由七席減為六席,那麼非建制派若是能保著54.9% 的得票率,應得六席中的三席,而建制派以45.1% 的得票率,也同應分得三席。

第三個因數是建制派會派出多少張參選名單。若建制派想從非建制派手上搶議席而派出四張名單,假設他們又能成功把票平均分到四張名單去,那麼每張名單能分到的票會是約11.28%。如非建制派也是派出四張名單,選票又能平均分到四張名單,每張名單得票是13.73%,那麼非建制派的四張名單得票都會高於建制派的四張名單,最後非建制派就能取得四席,建制派只能得到餘下的兩席。當然若建制派只出三張名單,那非建制派出四張名單就難以全勝了。但因建制派只出了三張名單,非建制派怎也可以得回應得的三席。

如建制派出四張名單,非建制派出五張名單,非建制派是否還有機會全勝呢?若非建制派只是得回2012的得票率,即使能把票平均分到五張名單,每張也只得10.98%,不及建制派四張名單的11.28%,那建制派就可以拿到四席,非建制派只能得兩席,失了一席。不過,如非建制派能提升1% 得票率達55.9%,每張名單就可得 11.18% ,而因建制派少了1% 票,只有44.1% 給四張名單分,那每張就只有11.03%,非建制派每張名單都比建制派多,非建制派甚至有可能取得五席。

因此非建制派在港島區最後是出四或是五張名單,很在於建制派是否最終派出四張名單及非建制派有否信心多取1% 票。若沒有信心的話,就應只出四張名單並努力把票平均分到四張名單去。

第四個因素是建制派在該區能在選情危急下放棄其中一張名單的操作能力有多大。如果建制派出了四張名單,但看到非建制派出了四張名單並成了聲勢,決定改取守勢,放棄其中一條名單,那建制派應可以保著三席。不過這假設了建制派能在選情危急下成功放棄其中一張名單,但若建制派內的政治力量未能達成棄選那張名單的協議,那麼他們就只能見著非建制派搶去議席而無能為力。但即使建制派能放棄一張名單,若非建制派能多取某個百分比的選票,他們也可能保不住戈人心土得議席。以港島為例,若非建制派能多得2.5% 選票,非建制派四張名單平均得票是14.35%,仍會高於建制派餘下三張名單的14.2%,那建制派即使採守勢也保不著三席。

第五個因素是有多少選民會按計劃的指示,投票給指定的非建制派在各區的參選名單。越多選民按指示投票,票就能分得越平均,成功機會就越大。計劃的目標應是盡能力推高選民會按指示投票的百分比。這涉及全方位的宣傳策略,要讓選民明白這計劃的終極目標是要向建制派說「不」。在選舉日前必須進行定期的民調去掌握有多少選民會按指示投票,這會影響在選舉最後階段的策略性部署。

第六個因素是建制派能把選票平均分配到他們在各區的名單的能力有多大。若建制派最終不能平均分配選票,那即使是出了多於應得議席名單的數目的參選名單,但因分票不均,故、實際效果可能也只像是派出了應得議席相同數目的參選名單。

考慮了這六個因素並設想各種可能性後,就可以為每區定出最理想的參選名單數目。下星期再談分配各區參選名單名額的方法。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