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雷霆救兵

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先生撰文對雷動計劃」提了不少寳貴意見,在此先向張先生衷心表示感謝。

的而且確,我全無政治本錢,故「雷動計劃」若能惹來任何關注,必因計劃本身的政治潛力,而不在於提出者是誰。現在經張先生「金手」一題,「雷動計劃」就更加聲價百倍了。正如幾年前,港大刊物《學苑》初提港獨,少人關注,但在「佔中」、「雨傘」期間,本土聲音冒起,更得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一提,令港獨成為了大家不能迴避的問題。到最近《學苑》再提港獨,各方更要即時對此表態。張先生是建制中的一員大將,若要勞煩他洋洋千字點出「雷動計劃」的問題,那看來「雷動計劃」是點中癢處了。

往往對手比我們是更了解自己,故若是由對手提出來,更能顯露問題的嚴重性。如張先生所說,在現有的選舉制度下,泛民政黨的真正競爭對手,其實不是建制政黨,而是其他泛民政黨。這是在設計選舉制度時,蓄意要讓泛民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安排。張先生既那麼慷慨,公開地點出了現制的精神,如泛民政黨還不心領神會、思量對策,實是浪費了張先生的一番好意了。

「雷動計劃」現建議在各區招聚約一萬名「雷霆救兵」,在最後時刻按最新的選情資訊,把票投給邊緣名單,提升泛民的參選名單能當選的機會。張先生精闢地指出這計劃的多個「破綻」。

  • 他質疑這群「雷霆救兵」從何而來,認為各泛民政黨是不會把他們的忠實支持者交給「雷動計劃」去分配的。我非常同意他的觀察,但我根本沒有期望由政黨去提供「雷霆救兵」。在泛民的支持者中,其實不少是支持泛民這廣義的陣營,並不特別支持個別政黨的,「雷動計劃」的對象就是這群人。再且,按民主的原則,我也鼓勵選民若已明確有了心儀的候選人,那他們應按自己的意願去投票,而不用加入為「雷霆救兵」。但若你希望能更有策略去運用手上一票,又沒有特別心儀的泛民候選人,那你就適合成為「雷霆救兵」了。

  • 他認為「雷霆救兵」會變成泛民政黨的競爭者,與他們競爭有限的選票,故「雷動計劃」是不會得到他們接受的。首先,只要張先生小心分析過去選舉的數據,就可看到在每屆每區都會有一些選民投票給了一些候選人而最終他們所支持的人是未能當選的。他們就是我希望能爭取的人。再加上首投族、上屆沒有投票的選民及海外特意回港投票的港人,「雷動計劃」可能根本不用與泛民政黨爭選民,而又可以在每區找到一萬人。

再且,這計劃其實也不一定要得到泛民政黨全面支持才能啟動。如果「雷霆救兵」的人數很少,那根本無從影響選舉結果,也不會對各泛民政黨的選情有甚麼影響。但若「雷霆救兵」真的能形成一種政治力量,如張先生所說,到了最後關頭可能人人告急,那「雷霆救兵」就成為各泛民政黨的救生圈,他們到時候想不支持也不會了。

  • 他點出了此計劃成敗的關鍵,就是要有準確的選情資訊,才能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如他所說,邊緣名單之間的差異可能只在幾千票之間。即使進行票站調查也未必能準確預測哪一些是邊緣名單需要「雷霆救兵」的援助,這的確是這計劃的「死穴」。能否克服,我現階段也難以肯定,但已有不少資訊科技專家正在思考解決方法,我有信心這問題並不是不能克服的。

  • 他又指出「雷霆救兵」有可能被對方陣營滲透,若「雷霆救兵」內有不少建制陣營的人,「雷霆救兵」就未必能發揮得到最後的救援作用。張先生既如此說了,那就肯定最後所招聚的「雷霆救兵」,必會有不少是建制的「間諜」了。但其實從一開始我也預設了這是個開放的系統,而有關選情的資訊也會是全部公開的,因此已是預備了除卻泛民支持者外,也會有建制的支持者加入成為「雷霆救兵」的。

如張先生所說,要救一張邊緣名單,其實只需幾千票,那為何還要每區一萬人呢?就是計算了滲透這因素,我才提出每區要有約一萬人成為「雷霆救兵」。再且,可能不少泛民支持者是不會正式成為「雷霆救兵」的,但在選舉日當天他們仍會非常留意「雷霆救兵」的動態。那麼就算「雷霆救兵」真的被建制的支持者滲透了,最後按「雷霆救兵」的方向投票的人,也可能與正式登記為「雷霆救兵」的數目相差不遠。

  • 或許到現在為止,「雷動計劃」也只是一個「鬧著玩、說說而已」的一個想法。這計劃的關鍵在於最後參與的人數,我正愁不知如何才能引人注意去招募「雷霆救兵」,但經張先生如此眷顧,「嘥氣」地去細心分析一個「癡人」的「夢話」,我現更有信心可以找到足夠人數了。我又怎能不衷心感謝張先生呢?

  • 張先生更提醒我必須小心不要觸犯選舉法例或損害了選民的私隱,我相信這方面建制派的經驗必比泛民豐富得多,故希望能有機會能當面向張先生請教一二。

(刊於明報2016年03月23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