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數字會說話:雷動究竟有無用?

作者:公民數據

雖然2016年立法會選舉已結束,然而坊間對這次選舉還有不少討論,尤其質疑由戴耀廷和公民聯合行動所發動的「雷動計劃」(下稱「雷動」),認為「雷動」是非建制派的「掌心雷」,鼓勵選民在投票時不再考慮到候選人在地區上的政績或是政網,而只是盲從「雷動」所推介的候選人,毫不民主。

那麼,到底今屆選舉選民在投票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什麼? 候選人的勝算又會否影響到選民的選擇? 又有多少選民依照「雷動」投票?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科技和數據分析組織「公民數據」九月尾在「雷動聲吶」系統中發出問卷進行調查,同時亦委託了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用隨機電話抽樣訪問,希望能雙管齊下收集數據,以解答這些問題。

接近一半選民成為「策略選民」

調查中最令人驚訝的應該是有關「策略選民」的比例。「策略選民」是指那些宣稱會以候選人的勝算為投票的考慮因素,在投票時會把票投給次選但勝算較高的候選人的選民。策略選民佔香港選民的比例,無論是本地學者引述外國研究,抑或是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12年、2016年7月初和9月初所進行的選舉研究,都估算策略選民的比例是佔全港選民約17% - 28%。按投票人數216.8萬計算,大約為37至60萬。

但在這次報告,卻發現有接近45.6% 曾在本屆立法會選舉中投票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是策略選民,比原先最進取的估算 (28%) 都多很多。按投票人數推算,在今屆有近 100萬選民是策略選民。選舉前後民調之不同,反映出今屆選舉在最後的階段有重大的改變,使到更多人成為策略選民。而這預計之外近40萬策略選民,可說是完全改寫了選舉結果。

「策略選民」並不等於「雷動策略選民」

策略選民大幅增加好像是確認了坊間對「雷動」的質疑。坊間早己將這些策略選民等同受「掌心雷」影響的選民,認為他們必定遵照「雷動」的建議進行投票,是沒有思想的選民。然而,調查卻發現,最終有參考「雷動」建議的人在策略選民人數中只佔10% ,在策略選民眾多參考資訊之中只是排名第6。跟隨了「雷動」建議進行投票的,更大概只有約7萬人。7萬人的協同合作,雖然的確有能力改變選舉結果,但相比100萬策略選民人數,跟從「雷動」建議的策略選民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多。

另一方面,調查發現有近三成多的雷動用家表示經考慮後,是完全沒有跟隨「雷動」建議進行投票。這反映出作為策略選民而又真的會全心全意「跟從」「雷動」,並不惜犧牲個人意願的人(即所謂「含淚投票」或「雷動掌心雷」)的比例,其實並不多。

策略選民大增並非全因「雷動」

雖然今屆策略選民大增,其增長應並非全由「雷動」所推動。選舉期間發生的種種事情,例如有泛民候選人在最後關頭棄選,民主黨在選舉最後階段呼籲支持者在超級區議會改投鄺俊宇等因素,都影響了今屆選舉的策略選民人數。這次的調查數據除了反映「雷動」只是策略選民增長的其中一股推動力,亦反映出策略選民並非完全盲從「雷動」的建議,而「雷動」對某些選區的選舉結果雖然可能有關鍵影響,但整體上並不如外界想像那麼高。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11月22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