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聰明選民的致勝之道
「雷動計劃」提出至今,在不斷演變。「雷動」這意念,最先只是由參政團體協調參選名單,到現在以公民社會及選民自決為本,已有很大變化,超越了過去所有泛民在選戰中曾用過的協調或告急的做法,故再不能用以往那一套去想像「雷動」。
「雷動」既已成「新生事物」,大家對它不了解,對「雷動」有疑慮也是可理解。問題是在現時局面下,沒有人能提出其他有效解決方案,去處理非建制派在九月立會選戰所面對的危機。各區出選名單過多,選票必然會被攤薄,結果是非建制派得票雖較多,但仍會失去按比例應得的議席。
對個別政黨來說,或許他們有信心可保住自己的票源令議席不失,但非建制派整體失利差不多是必會發生的事。若非建制派的議席減少了,個別政黨的政治空間也會縮減。大家現在好像只是聽天由命,希望奇蹟發生而不嘗試尋找突破的方法,那無異坐以待斃。政黨要這樣做,是他們的選擇,但支持民主普選的公民社會及選民,卻不一定要跟著他們走。
政黨可能受其本身特性所局限,難以見到突破點,但公民社會及選民並沒有這些局限。或許「雷動」最終也不能扭轉局面,但不嘗試,又怎知不可以?也可這樣說,局面已是極差,「攬炒之局」已成,「雷動」怎也不會令整體局面變得更差,但至少可讓選民把決定權拿回自己手上,帶來一點兒希望。
不過,我還是想回應一些對「雷動」、「聰明選民」及「雷霆救兵」的疑慮。「聰明選民」並不要求一些非建制派政黨的忠實支持者參與。從過去研究顯示,選民中約有15%是願意做策略性投票的。策略性投票是指會按政治組織配票指示去投票的選民。以此來做推算,參考今屆登記選民總數、投票率、及建制派及非建制派得票對比,非建制派選民中會參與策略性投票的,大概是十八萬人。「聰明選民」和「雷霆救兵」所針對就是這群願意做策略性投票的選民。
當然如果「聰明選民」的滲透度是高的,參與策略性投票的選民會更多。再且,「聰明選民」甚至「雷霆救兵」都不會直接向選民發出配票指示,而只是提供更多資訊給參與的選民考慮,故並不算是推動「全面的策略性投票」,而頂多是「半策略性投票」,按常理也可能會有多一些選民參與。會有多少,現很難預料,但從研究顯示,無論如何,大部份選民都仍會按自己意願投票的。因此,政黨實不用擔心因「雷動」而令他們本應有的票少了;若是少了,那也只是因陣營內缺乏參選上的協調而做成激烈競爭的必然結果。
常用來反對「聰明選民」和「雷霆救兵」的例子,就是2004年余若薇與何秀蘭參選港島那一役。其實這例子反正好顯示參政團體與選民之間缺乏好的配合所造成的問題,而不是不應有「聰明選民」及「雷霆救兵」。反是「聰明選民」及「雷霆救兵」才有機會防止同樣情況出現。
當年的選前民調其實能相當準確地預測得到余若薇與何秀蘭名單和楊森與李柱銘名單都是領先的,若非楊森與李柱銘名單在選舉日當天胡亂告急,兩張名單的支持者都能按意願投票,他們應都勝出而全取四席的。而他們會這樣做,就是因為在選舉日當天不清楚選票走勢而慌亂起來。另一原因是支持他們的選民沒有好的配合,在聽到告急就一窩蜂轉投楊森與李柱銘名單,終令余若薇與何秀蘭名單以少於一千票下痛失一席。
這例子顯示了香港地區直選常出現的兩種問題: 一、選舉日當天資訊極之混亂,令大家因擔憂不夠票而在沒有足夠資料下都「告急」,令情況變得更混亂。二、支持者因沒有協調,故難以準確調動選票以令當選的機會增加,反造成混亂及浪費。
要解決第一個問題當然是資訊要準確。除了選前民調外,我們還會開發其他資訊系統去收集更多有關選情的資訊,以能更準確掌握選票的走勢。但更重要是要防止資訊混亂。要這樣做,就要讓支持者都是以一個可信的訊息源頭來掌握選情,而不是單憑主觀感覺或依靠個別政黨發放的訊息。
至於第二個問題,「聰明選民」和「雷霆救兵」正是要協調支持者的投票意向,防止選票亂竄。「聰明選民」只是要求選民在參考了全面的選舉資訊後,按他們最佳的意願投票及滙報。在每區只設定一萬名「雷霆救兵」,就是不想打亂各參選名單應有的票源,並減少因資訊不足或不準確而導致難以預見的結果出現的機會。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