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你會策略投票嗎?

在選舉,按選民的投票行為,選民大概可分為幾類。第一類選民是清楚知道自己會投票給哪位候選人。可能因與這候選人認識、候選人曾幫助過他、同屬一個政黨、認同他的理念或其他原因,故他只會投票給那名候選人,即使勝算偏低,也不會改變投票意向。

第二類選民與第一類選民一樣,也只會投票給他支持的候選人,但他還會考慮候選人的勝選,若他最想支持的候選人勝算偏低,但另一名他也會支持雖不是首選的候選人卻有較高勝算,他就會把票投給次選的候選人。這就是會策略投票的選民。

以香港約三百七十七萬登記選民計算,假設九月立法會選舉會因政治環境急變,投票率可能從上一屆的53% 增至58%(因2015年區議會選舉也較上屆增加了5%),也假設非建制派與建制派之間的對比維持在57% 對43%,估計約有一百二十五萬選民是會投票給非建制派的候選人的。那麼在非建制派選民中有多少是第二類選民呢?

在 2012年8月,港大民研計劃曾進行以下隨機電話民調:「如果你支持嘅派別向選民發出一D配票指示,例如按照你嘅身分證號碼或者出生日期去選擇同一派別嘅不同名單,你會唔會照做?」結果是有15.1% 回應說「會」,有71.9% 說「不會」,有13%說「未決定/唔知/難講」。那一次調查成功樣本是1,266,成功率是64.6%。

這民調提出的問題雖不是與第二類選民的定義一樣,但因對選民的要求其實是更高,第二類選民並不需按指示投票,而是在參考了客觀資料(如隨機電話民調及以其他方法收集的訊息),把票投給勝算較高但仍屬次選的候選人,故會如此做的選民起碼應與這民調的結果接近。之前另一些研究也得出相近的結果。

如仍以15% 為推算的基礎,在一百二十五萬非建制派選民中,應起碼有十八萬第二類選民。由於第二類選民不用完全放棄自由選擇,而只是把候選人的勝算加入投票的考慮,第二類選民應是多於15%。且港大民研計劃的研究顯示,有13% 是「未決定/唔知/難講」,若能推動全港性的策略選民運動,及因香港政治環境在過去四年已改變了很多,可以合理推算第二類選民會有二十萬甚至二十五萬。

還有第三類選民,他們應是包括在第二類選民中,但他們除勝算外還會加入更多的策略考慮。他們願意為了令反對建制的力量在立法會中搶得更多議席,甚至願意投票給一些他們不太願意支持的非建制派候選人。這就是「雷霆救兵」。

當然每一名選民能接受的候選人的程度會有不同,也不是每一個第三類選民都願意投票給所有非建制派的候選人。正因非建制派已是相當多元化,甚至碎片化,故非建制派的光譜是相當闊,各人在光譜中能接受的寬度也會是不同。要做「雷霆救兵」,能接受的非建制派候選人的光譜寬度起碼要比較闊。有多少非建制派選民屬第三類選民是難以推算的,但我們希望在每一個選區有一萬人,即總共要有五萬人。

可能還會有第四類選民,他們是一些沒有太多主見的選民,在眾多候選人中根本不太清楚應投給哪一位,也未必有清楚的政治立場,反很受親友的影響去決定最終投票給哪一個候選人。換句話說,第四類選民最終會如何投票,可能受他們的親友是屬於上述三類選民中的哪一類。相較建制派,非建制派選民應相對上較少的第四類選民。

大家或許可以用以下的問題自我測試,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哪一類選民:

「一、假設你明日去投票選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甲係你最想支持嘅,但勝算偏低。候選人乙,雖然你都支持佢,但佢唔係你最想支持嘅候選人,不過佢就較有機會勝出,但也不是絕對有把握。你會投票比邊個?」(選項: 甲、乙)

「二、如果能夠令反對建制嘅陣營可以攞到多些立法會議席,你會唔會投票比一個你唔太鐘意嘅候選人?」(選項:肯定會、會、一半半、不會、肯定不會)

如果在第一條問題你選了甲,那麼你較大可能是第一類選民。若你選了乙,你應是第二類選民,會做某程度的策略投票。

如果在第二條問題,你的答案是「一半半/不會/肯定不會」,那你應不是第三類選民了。若你選了「肯定會/會」,你應可以做「雷霆救兵」。

我希望重申一點, 幾類選民對非建制派能搶得更多立法會議席是同等重要,並沒有等級之分。只因我們現處不公的選舉制度,才要推動策略投票。你不用刻意去改變自己的意向,只用按你真誠的判斷,對自己的投票意向有更深認識。若更多非建制派選民能清楚自己的位置,透過有效的組織工作及資訊收集、分析工及發布工作,在今年九月的選舉,我們是有可能帶來出人意外的改變的。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6月07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