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票不單要投,更要策略地投!

特區政府進行政治篩選,令今屆立法會選舉選情變得更複雜。有人認為應杯葛選舉,但以香港現行選舉制度,少一票給非建制派名單,或多一張廢票、白票,實質上是建制派多了一票。正因局勢惡劣,我們更加要踴躍投票,用選票向北京政府及梁振英政權說「不」!

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在多個選區因名單過多,非建制派總得票率雖高於建制派,但很大可能因選票過於分散,出現票多席少的情況。現在唯一寄望選民能發揮策略投票的作用,力挽狂瀾於既倒。有些選民問,那怎樣去策略投票?

今屆選情比以前更惡劣,故過去那種家庭配票的模式已不能產生足夠的策略投票效果。今屆策略投票必須有更準確資訊、更完備分析、及更緊密組織。由於每個選區的選情有很大分別,非建制派名單的選票分布有不同模式,故策略選民要做的也會不同。

要做策略投票,第一步是確定安全線,就是一張候選名單的支持度百分比要達到多少才可穩勝,這取決於議席數目與候選名單數目。因各名單都希望得益於「最大餘額」,故安全線的百分比會低於比例代表制理論上所需的百分比。若選區議席數目是九席,安全線會是8-9%;六席是13-14%;五席是15-16%。有了安全線就可判定哪一張名單是穩勝,哪些是沒希望,及哪些是邊緣。

第二步要掌握各名單的策略選民比例,非建制派名單的支持者平均大約有四分一是策略選民。策略選民會因名單的勝算而決定最後投票取向,故即使支持度都超過安全線的名單,也不能一概而論。舉個例子,若安全線是12%,一張非建制派名單的支持度要超過16% 才算真的穩勝,因要扣除當中可能會在最後轉投給其他名單的4%策略選民。這可稱為「穩勝名單」。若名單支持度的四分三還未達安全線,這名單不算真的穩勝,仍需一定數量策略選民繼續投票給他,才確保不會由贏變輸,也是說最後仍要策略選民「補飛」給他,這可稱為「穩中有險名單」。

第三步是決定這個選區非建制派最大可能取得的議席數目。按得票比例,非建制派在一個九個議席的選區應可取五至六席;六席選區是三至四席;五席選區是二至三席。但還要因應選票被打散的程度,才能決定最後希望爭取得到的議席數目。

第四步是處理沒有希望的名單。若一張名單的支持度到了最後階段連安全線一半也達不到,能最終勝出的機會是近乎零。這可稱為「沒希望名單」。如果這些名單的候選人能主動向他們的支持者表示棄選,讓支持者轉投給其他較有機會的名單,那能令浪費選票的比例減至最低。當然這要取決於候選人是否有此大局視野,但策略選民還是清楚要忍痛捨棄他們。

第五步是要判定邊緣名單的情況,邊緣名單就是那些未達安全線的名單,但如果「穩勝名單」和「沒希望名單」的策略選民能轉過來的話,他們就夠票達安全線。但邊緣名單也有分別,尤其是選區內有多於一張處邊緣位置的名單。有些離安全線可能只是二至三個百分比,能勝出的機會應較大;有些則距離較遠,故得勝機會相對上小一些。前者可稱為「強邊緣名單」,後者可稱為「弱邊緣名單」。

總結上述,策略選民首先不用理會「穩勝名單」及「沒希望名單」。在大部分選區,「穩勝名單」很可能只有一張甚至沒有,「沒希望名單」就必有數張。跟著就是如何在「穩中有險名單」、「強邊緣名單」及「弱邊緣名單」間分配策略選民。在大部份選區,「穩中有險名單」也不會太多,只有一至兩張,「強邊緣名單」也是一樣。分配策略選民應跟從以下優先序:1. 「穩中有險名單」、2. 「強邊緣名單」、3.「弱邊緣名單」。這會做,浪費票會最少及贏得最多議席的機會是最大。跟著是因應各名單與安全線相差的距離,去決定策略選民的分配比例。如何分配是由策略選民共同決定。

由於「弱邊緣名單」在一些選區可能有多於兩張,甚至四至五張,其實都要「救」他們,會是極之困難。因此,到了最後,可能只可二選一、三選二、或四、五選三,這也是由策略選民自行決定。「雷動」的「雷動聲吶」會提供一個資訊、商討、決策及匯報平台,幫助策略選民能一同做出這最後決定。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8月09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