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非建制派的初選機制

如果非建制派願意共同透過一個初選機制去決定「超區」的參選名單,若成功可進而擴展至地區直選各區的參選名單的話,這初選機制會以何種形式進行,就是必須考慮的事。但也可能有了更清楚的初選機制安排後,非建制派各組織會更容易決定是否協調參選。

過去泛民主派曾搞過兩次初選,一次是2007 年立法會港島區的補選,另一次是2012 年特首選舉。加上「佔中」時期搞過的電子公投及商討日,都可為設計今次初選機制,提供有用參考資料。

初選機制的目的是要讓非建制派在今年九月立法會選舉取得更多議席,並為以後推動政改及民主普選發展奠下更穩固基礎。它應盡可能符合以下原則。

一、公平:必須讓各方,無論是小的或是大的政黨,也無論是具高知名度的或是政壇新人,都覺得是公平的。

二、準確:應能準確判別哪一些參選人在陣營內是獲得較大支持,及在選舉時有更大機會爭取得到廣泛選民的支持而勝出。

三、參與:除了派人參選的政治組織外,如能讓支持非建制派的支持者參與,不單能讓初選的結果在陣營內更有認受性,也讓支持者們有更強的投入感及歸屬感,有助推動選情。

四、安全:應能有效防止建制陣營的支持者滲透,避免結果被扭曲。

第一種機制是民調,以隨機抽樣電話調查訪問約一千名選民的意向。泛民搞的兩次初選都有採用。它的好處是準確度及安全度都較高,因採用隨機抽樣方式,應可清楚反映,各參選人在進行調查時期的支持度高低,也不會那麼容易被建制陣營的支持者扭曲結果。但不好廃處是參與度偏低,因大部份支持者都沒有機會參與,亦未必是最公平的方法,因這方法對知名度較低的參選人是較不利。

第二種機制是選民投票,在各區設投票站,讓支持者到票站投票決定。這在2012年特首選舉用過。這方法讓選民直接參與,故參與度是較高。不過由於資源所限,也不可能在各區設太多票站,最終會到票站投票的選民數量是有限,故準確度會打了折扣。但如能結合「和平佔中」曾搞過有八十萬人參與的電子投票,那有可能提升最終參與的人數,令結果更準確。不過,由於大部份選民未必會太注意各參選人提出的政綱,故對知名度高的參選人是較有利。由於投票是公開的,理論上建派陣營的支持者也可能走來投票,但從實際經驗看,安全度應不是太大問題。

第三種機制是黨團會議,由所有參與組織的代表投票決定。2007 年立法會港島區的補選曾採用過。當時共有十個泛民政治組織參與,各有三十名代表,組成三百人的黨團,在參選人辯論後各代表一人一票決定。在那次初選,泛民現任的立法會議員及港島區的區議員也有投票權,各議員的一票所佔比重較組織代表為高。這方法讓各組織無論大小都有相同數目的代表,且要他們在聽過參選人辯論後才投票,故應是公平的。由於機制嚴格限制有權投票的人,故安全度極高。但因選民未能直接參與,參與度就偏低。組織代表及議員的投票雖能準確反映參選人在陣營內支持度的高低,但卻未必能準確反映參選人在社會內的支持度,故準確度未必是最好。

參照「和平佔中」搞過的商討日,還有第四種機制,就是商討會議。這機制會隨機抽樣一百至三百名選民參加會議,在參選人辯論政綱後,參與者分成小組再深入討論參選人的觀點,之後才投票決定。由於是隨機抽樣,準確度及安全度都會是高的。一般選民雖未能參與,但因經隨機選出的選民仍有相當的決定權,故參與度仍不算太差。由於參與者要在參選人辯論及小組分組討論後才投票,即使是知名度較低的參選人也有機會向參與者解釋他們的政綱,故應是較公平。

如要為「超區」設計一個初選機制,由於各方法都有其優缺點,故採用混合的方法會較理想。如上述四種方法各佔百份之二十五,所得結果應可兼顧各原則的要求。當然若同時採用多種方法,運作會較複雜,需時較長,也較昂貴。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4月12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