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九月立會選戰:存亡之戰(中)
要推算非建制派能否在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取得地區直選中起碼18席,2012年的選舉結果可提供重要參考。整理數據,為便於推算,我棄用泛民這標籤,而用非建制派,去包括所有核心泛民政黨(民主黨、公民黨、工黨、民協、新民主同盟、街工、社民連、人力)及其他明顯是不支持建制派及北京政府的參選人及名單。
從表一可看到,在比例代表制下,非建制在五個選區平均得票率是57.2%,按比例應在35 席中取20席,但實際只取得18席。在五個選區中,從非建制派在各選區所得選票比例,有三區(港島、九東和新西)實際所得議席都少於應得議席,只在新東取得較按比例應得議席為多的議席,共計少了兩席。反過來,建制派平均得票率是42.7%,理應得15席,但實際卻取得17席,多了兩席。
從表二可看到,除新東外,非建制派的浪費票百份比較建制派是高很多。浪費票是指選民所投的票未能最終取得議席的選票。以港島為例,投票給非建制派的選民,每十名就有四名投的票不能產生議席,但投票給建制派的選民只有1.4名的票是不能取得議席。那令建制派的選票效用比非建制派高。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非常複雜,不同選區情況不同,原因也不同。
首先是涉及各政黨安排名單的策略。在2012年,公民黨在港島及新西都是以較強候選人排在名單的第二位,希望選民因排第二的候選人而投票給這名單,望能從這一張強名單策略取得兩席。這兩張名單在自己的選區都是最高得票,但卻不足取得兩席,令取得一席之後的選票都浪費掉。以港島為例,按議席及選票比例取一席所需票數是47,252 ,公民黨名單的得票是70,475,單這名單已浪費了23,223票。
再且,其他名單都是利用最大餘額的安排,以不足所需選票的數目去取得席位,因此按規定的票數去取議席,其實也會做成選票浪費。假設公民黨的候選人在港島以兩張名單分別出選,而選票又能平均分在兩張名單上,每張名單得票約35,237,那已多於該區最低得票的名單,足以奪回議席了。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新西。這解釋了為何非建制派在這兩個選區實際取得議席是少於應得的議席數目。一張強名單策略會做成雙重的選票浪費。
另一個做成大量浪費票的原因是參候名單的數目過多,攤薄了每張名單所可能得的選票,但取決因素比較複雜,要看多個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首先,重要的不是非建制派出選的名單總數,而是看有競爭力的名單的數目。若一張名單能取得約一萬票,那已是有競爭力的名單。跟著要看的是對方陣營出選的有競爭力名單的數目。再要看的是己方和對方陣營在一個選區按得票應得的議席數目。這數目以N為代號(見表三)。
結合來看,若對方陣營只有N 名單,那是穩健的選舉策略,差不多可肯定取得應得的議席數目。但己方陣營無論有多少張名單,也只是陣營內的競爭,結局是雙方陣營都會取得按比例應得的議席數目。這是上屆九西的情況。
若陣營出選的名單數目,有競爭力的是N+1,那是有部署的進攻型策略,如支持己方陣營的選票能調配得宜,能有機會成功取得多於應得議席的。若雙方都是用N+1 策略,那麼沒有競爭力的名單數目也會影響選舉結果了。這就是上屆九東的情況,非建制派及建制派都是採N+1 策略,但因非建制派還有兩張沒有競爭力的名單,那的而且確攤薄了支持非建制派的選票,導致建制派的進攻策略成功地從非建制派手上奪去一席。
若陣營出選的名單數目,有競爭力的是N+2或以上,那是混戰型策略。如雙方都採混戰型策略,那就是大混戰了,結局難料。這是新西及新東的情況。在大混戰下,非建制派可從中得利取得多於應得數目的議席,或只保著應得議席,但也可能取得少於應得數目的議席,因陣營內各張名單的選票是極難調配的。非建制派在新東能得利於大混戰,但在新西若不是公民黨用了一張強名單的策略,令非建制派失了一席,也頂多只能保著應得的議席數目。
按道理,若對方陣營採混戰型策略,己方如能以N+1策略回應,能成功得利的機會是高的。這本是上屆港島的情況,但因公民黨的一張強名單策略所做成的選票浪費實在太多,令非建制派在此區最後還是失了一席。
下星期再談非建制派在考慮了上述觀察後,九月選舉可如何因應己方及對方陣營最新的政治形勢,作最好的部署以達力阻建制派取得立法會三分二議席的總體目標。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