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非建制派疚由自取、選民力挽狂瀾

港大民研的滾動民調,的確是觸目驚心,暴露了未能在參選階段做好協調的惡果。一早預見的現像很可能出現,候選名單過多,選票未能集中,最後是非建制派票多席少。非建制派的總得票率仍是遠超建制派,在各區差距都在10% 或以上。在真正的民主選舉,這已足令非建制派大勝,但在香港的畸形制度下,雖叫比例代表制,議席分配卻是反比例。但也不能完全怪罪制度,因大家其實早知制度是這樣,只要做好參選協調,也並非不能利用制度去反制。但非建制派的各政治團體,最後不願在參選上做協調、攪初選,故出現現在的危機,只可說是疚由自取。不幸地,非建制派選民,卻可能因政治團體的錯誤決定,白白浪費手上選票。

到此局面,實讓人沮喪。但我相信策略選民,若能協調得好,還是可力挽狂瀾於既倒,「雷動」也是為此而不斷努力。不過,有人看到「雷動」現所能招聚的策略選民只有萬多人,分到各區就只數千人,與目標數目起碼每區一萬,相差很遠,覺得成事機會很低。我也承認,招募策略選民的工作並不順利,但公民聯合行動的十八個團體已非常努力,差不多每天都有街站,還在報章上刊登廣告,但選民的反應仍是比想像中慢和少。

可能大部分選民在選舉日前都不會費心去想選舉的事,故希望到了最後階段,參與「雷動聲吶」的人會增加。不過,從過去「佔中」的經驗看,港人是不習慣在事前承諾支持一項社會行動的,當年簽署《意向書》的人,也只是數千,但到了佔領爆發時,卻是成千上萬。港人到了有需要時,還是會走出來的。

到了選舉日前一天,「雷動」會依據港大民研最新的民調結果,再整合從「雷動聲吶」所收集的數據作調整,發布各區各參選名單支持度的推算表。由於現在港大民研的滾動民調,每區樣本仍是很少,誤差率仍是很大,但到了九月三日,每區的累積樣本,在一個約十天的時段內,有近一千個,誤差會大幅減低。加上「雷動聲吶」的數據調整,應能把固網電話隨機民調的誤差進一步減低。

依據這些資料,「雷動」會向已參與「雷動聲吶」的策略選民發出投票的參考指引。指引不會指示策略選民投票給那名候選人,但會分析選情,指出哪些非建制派候選人是穩勝,哪些是沒希望,及哪些處邊緣位置。指引是透過「雷動聲吶」內各選區的私人群組發放,並不公開。因應各區的選情,各選區的群組在進行討論後,再議決應如何分配選票,如最後決定20% 策略選民投票給A名單、80% 給B名單。然後各策略選民就按這決定向系統表示會負責把自己的一票投給哪張名單。

這指引及分配選票的決定是在手機程式內的私人群組中進行,因不向公眾發布,故不構成選舉廣告。選舉規則也不禁止群組的成員把相關資料透過私人訊息通知其他未參與「雷動聲吶」的選民。「雷動聲吶」一定不會向公眾發放這些策略投票的訊息,但相信不少有心的策略選民,雖沒加入「雷動聲吶」,還是有方法掌握在各區策略投票的方向。這就是策略投票的漣漪效應。我們以參與了「雷動聲吶」的策略選民為基礎,用符合選舉規則的方法,把策略投票的作用放大,望能左右最後的選舉結果。當然,依靠漣漪效應,必會出現很多難以預見的變數,但這也是在這階段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從其他地方策略投票的經驗看,漣漪效應是必會出現,也能發揮相當大果效。

若是經過一切努力,最終還是未能扭轉局面,也只能說是非戰之罪,因開局實在太差,參選名單太多,選票太分散,策略選民數目不夠。我們只能寄望用未來四年時間,重新部署,望在2020 年的選舉,非建制派的政治團體能吸取教訓,明白不能只顧本身利益而妄顧整個陣營及香港整體民主發展的利益,願意把協調及初選制度化。公民社會也可利用時間建構起更有效的策略選民平台與網絡,以迎接下一場大戰。但我還是相信奇蹟是會在今屆發生的。

(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08月16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