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雷動計劃檢討之三:策略投票與協商文化

作者:公民數據 - 美數佳兒

近年的政治氛圍

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不少選民參與了香港第一次的大型策略投票。這次成果與其歸功於「雷動」,不如說是選民主動選擇以大局為重,行使個人意志,為非建制派爭取最多議席。自2014年雨傘運動後,拒絕大台和學聯解體,這些都預示了非建制陣營的碎片化。傘後組織雨後春筍,各自修行,直至年初的魚蛋革命,本土派抬頭;隨後,新東補選,手執6萬多票的梁天琦更宣告「建制、泛民、本土三分天下」。青年人開始正式踏足政壇,令今屆候選人的平均年齡更趨年輕。

面對非建制陣營碎片化,社會有聲音建議政黨應進行協商和初選,而戴耀廷教授提出「雷動計劃」初期也有意跟泛民政黨協調出選名單,可惜建議不獲候選人普遍接受。結果在今屆選舉,每區均出現至少8張非建制參選名單。在這膠著的情況下,從網上留言和坊間文章看到,不少選民對議會生態都感到迷茫,擔心非建制陣營「攬炒」(鷸蚌相爭),令建制派從中漁人得利。

「策略選民討論群組」引入協商文化

鑑於這嚴峻的選情,「雷動計劃」希望組織選民自發策略投票,由下而上改變這局面。「公民數據」由一班由科技人員組成。「雷動計劃」得到「公民數據」的支援,開發出「雷動聲吶」,用資訊科技實踐概念。「雷動聲吶」的主要功能包括:

1. 在五月至九月期間收集非建制派支持者的投票意向,作為分析各候選名單勝算的其中一組資料

2. 招聚會擔當策略選民及雷霆救兵的選民

3. 在八月會作為街頭民意調查的平台,提供另一組分析各候選名單勝算的資料

4. 讓參與了雷動計劃的策略選民及雷霆救兵之間進行討論的平台

5. 策略選民在選舉日當天匯報投票意向的平台

6. 在選舉日當天最後階段向雷霆救兵發放最後的訊息的平台

一方面「雷動聲吶」選舉前不時收集和發放選情資訊,令選民於投票時有更多資訊,作出明智決定。另一方面,「雷動計劃」深信,選民的自由意志需要被尊重─ 這是民主的基本精神。所以「雷動聲吶」建立了「策略選民討論群組」,讓用家參與協商(Deliberation),由下而上共同協商投票策略,從而實踐出「雷動計劃」策略投票模式。

成熟的民主社會不單依賴開放、完善的制度,更需要一群願意關心社會,有協商能力,並能在多元價值中尋求共識的公民。「雷動計劃」透過 「雷動聲吶」和 Telegram 進行的「策略選民討論群組」,不但引入了協商文化,亦同時聚集了一群熱心而思想開通的公民。香港第一次推行這樣的大型協商,難免有其不足及需改善之處。即使如此,在這個文化多元和政治光譜愈趨廣闊的時代,持續的對話和協商是縮窄彼此分歧,一起解決問題的出路。

「策略選民討論群組」操作及檢討

顧名思義,「策略選民討論群組」是為策略選民而設,當時距離選舉只有一星期,在短促的時間裡,雷動團隊相信參加者若有共同目標 (爭取非建制派議席過半),協商過程會更有效率。討論群組分別由「策略選民」和「雷霆救兵」組成:

  • 「策略選民」指那些願意為「共同目標」而放棄勝算較低的非建制候選人;或未決定投票意向,但會考慮令自己一票發揮最大價值的選民。

  • 「雷霆救兵」指那些願意為目標而在選舉日延後至約傍晚八點才投票,並轉投給勝算較高,但屬第二、三或更後意願的選民。

透過「雷動聲吶」 Telegram的問卷,擁有相似投票意向的策略選民會被邀請加入群組,就整合分析後的數據進行討論協商,提出自己的策略和理據,群組同時要聆聽組內不同聲音,並為共同目標尋求策略和投票意向的共識。在8月28日及9 月1日,群組進行了兩次協商預演,並邀請參加者用Telegram進行模擬投票,在商討後選出他們認為最值得策略投票的候選人。這兩次預演令策略選民更清楚協商是怎樣一回事,亦令選舉日前夕(9月3日) 的協商過程更暢順。根據統計,在選舉前夕的一次商討,約有1萬3千位策略選民加入了「策略選民討論群組」。

整個協商討論的互動過程,參與者雖然加深了對「雷動計劃」的理解,但對當中的細節卻各有不同的詮釋。例如很多參與者混淆「策略選民」和「雷霆救兵」的定義和分工,因此在協商的過程中出現不少誤會;此外「雷動聲吶」邀請參加者入組的過程也有點混亂。

另一方面,我們亦留意到,參加者對於整合之後的數據分析不時會提出疑問,這現象令人鼓舞。這證明參加者都有自由意志,思想獨立,會反思群組的決定。可惜當晚時間緊迫,我們未能及時解釋或回應,因此浪費了令討論進深的機會。而在協商的過程中,群組主持和管理員未有適時協助參與者,群組參與者不夠了解討論流程和問題焦點。再者群組大小亦影響討論質素。

這些問題都反映「雷動聲吶」向公眾傳遞信息的效果尚有不足,而且未能及時回應公眾的意見和疑問。我們希望下一次參加者能更明白操作細節,而團隊亦能夠迅速提供回應和協助。我們將會進一步分析和檢討整個協商過程,並參考外國經驗,為將來的大型網上協商討論作更好的預備。我們希望透過引入協商文化,推動策略投票之餘,亦可以增強香港人的公民參與。

各區協商概況

綜觀各區的協商情況,除了個別被刻意搗亂的群組,大部份的策略選民都能夠在組內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對持不同意見的參加者予以尊重。雖然同一群組的參加者,他們的投票意向應該很接近,但分歧和磨擦還是在所難免。可幸大部份人都沒有忘記參與「雷動」的初衷 ─ 就是要送最多的非建制議員進入議會。本著這共同的目標,他們都能作出某程度的妥協,得出策略和投票意向的共識。但誠如上文所說,成熟的民主社會尊重每個人的意願和見解,因此若有參與者對討論結果有異議,或決定放棄跟隨,雷動團隊仍然歡迎和感謝他們的參與,並感謝他們對協商文化、策略投票討論的貢獻。

個案分享

其中一位群組參加者分享了她在「雷動聲吶」中商討的經驗。她真誠地告訴我們:第一次預演的時候完全不明白協商的流程和目的。她只想獲得「雷動聲吶」的情報,然後跟著來投票。第一次參與預演時,她發現很多策略選民在群組𥚃各自表述,有人早來,有人中途加入,衆說紛紜;因此很難跟上討論的脈絡。但經過一番討論,雖然各人的意見和看法仍有出入,但由於最後投票的自主權仍在策略選民手上,她選擇自己認為最值得策略投票的候選人後,透過即時統計結果,看到自己和主流策略意願的落差,藉此重新檢視自己的想法和策略:自己可以怎樣配合、願不願意配合呢?這樣的協商絕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讓各人對不同想法,交流意見,接收新資訊後再檢視、修正或堅持自己的看法。經過兩次預演之後,這參與者了解到協商文化及策略投票的精髓,更興奮地將她的見解和經驗推廣給朋友。

協商文化可重組碎片

今次「雷動計劃」所推行的協商過程雖未能盡善盡美,但意義非凡。這是第一次在香港進行的大型網上商討,從下而上地由策略選民決定策略投票的方向,這實在是一次寶貴的民主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這種協商文化不單可以應用在策略投票,更可以應用到其他政治、民生的議題。「雷動計劃」會積極改善策略投票的操作,同時亦希望推動協商文化,為改善非建制陣營碎片化的局面,開拓凝聚民主力量的空間。

(刊於立場新聞2016年10月03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